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面向职教 服务职教 引领职教 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欢迎进入广东中职德育网
首页|中心概况|德育培训|德育研究|德育课程|德育模式|德育风采|媒体报道|中心大事记|政策法规|表格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正文
李小鲁:在2009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上的讲话
[ 发布日期:2011-08-30   发布者:   阅读次数:次 ]
同志们,老师们: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中等职业德育课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对全省中职学校的德育课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参加这次培训班的有全省所有中职学校德育课骨干教师和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主管中职学校德育的科(处)长共计近600人,覆盖了全省所有中职学校和各地级市,这在我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培训历史上是第一次,这充分说明我省对国家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德育课是中职教育的重要方面,它关系到中职学校“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如何发挥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如何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课程育人,这是我们每一位德育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作出正确回答的问题。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二是明确新一轮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的内容和特点,三是明确我省实施国家新一轮中职德育新课程的主要做法和要求。下面,我围绕这“三个明确”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我省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使命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新起点上,提出全面实施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的“双转移”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对全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国务院年初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明确要求,广东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广东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列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五大工程之一,提出要构建以中职教育为主体,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有序、规范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把广东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中职学校在规模发展和内涵提升上必须相行不悖、并驾齐驱。在中职教育优先发展、规模发展已成共识、强力推进的今天,特别要注重中职教育的内涵提升;在强化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培养和实操性训练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样才能在主动为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服务中,促进中职教育全面育人功能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省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使命。
(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相联。从国际上来说,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随着我省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青少年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西方思想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渗入,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等,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省经济社会,也给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从国内来说,随着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需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娱乐新途径,同时一些低俗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他们的心灵,给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大了难度。这些都对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艰辛努力,我省开始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省的教育从总体上讲,还不适应我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规模和结构等还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教育质量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内在统一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今后一个时期,提高教育质量应该作为我省各级各类教育最为紧迫的任务,这既是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内在需要,也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越来越高期待的客观要求,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必须切实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中。因此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德育的质量。职业教育与一般教育不同,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只有更新理念、丰富内容、拓展有效途径、创新方式方法、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我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这些都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二、明确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前两次重大改革
第一轮德育课改是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改革的意见》(教职[1993]17号),根据学制、招生对象、专业类别设置了经济政治、世界观人生观、法律、国情、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常识、哲学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等9门课程。在此以前,中职学校没有自己完整的德育课课程体系,基本是参照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而设置。
第二轮德育课改是2001年。结合新的形势此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取得了较大突破。一是更改了课名: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更名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拓展了课程内涵,课程名称与课程内容更加相符,突出德育育人的特点。二是精简了课程:由过去的多达9门的必修课综合整合为4门必修课。三是突出了特色:设置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充实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内容,注意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受到学生欢迎。四是增强了适应性: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但是,第二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与中职学校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密。《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等必修课的内容设置上,强调“基础知识”。二是教学安排和教学方式与变化了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强调知识体系的这些课程根本无法完成,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安排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不相适应。
(二)新一轮德育课改方案的主要内容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新一轮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出台。
1.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性质和主要任务
性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主要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
2.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设置
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 。
选修课: 心理健康。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设置等,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
(三)新方案的主要特点
1.新旧方案之比较
德育课性质、定位:基本没变
德育课主要任务:核心内容没变,表述更加简明。
课程设置:(1)课程结构基本没变,仍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2)必修课课程名称和内容发生变化,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3)选修课内容增加:明确把“心理健康”列为选修课,明确把另六大教育增列为选修课内容。
教学安排:(1)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强调根据国家形势发展,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2)学时安排:总学时略有减少,从206-228减少到192-208,必修课学时减少,选修课学时增加。
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由认知、运用二维目标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增加了情感态度观念。
2.新一轮德育课改方案的显著特点
特点之一: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时代感更强。一是新方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新方案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三是新方案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融合到四门必修课之中。
特点之二:进一步体现了“三贴近“的原则,针对性更强。“三贴近”原则是中共中央8号文件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的四大原则之一,即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这一原则在新方案中得到进一步体现。贴近实际:教学内容从强调基础知识,拓展为知识、情感、行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教育目标由认知、运用二维目标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增加了情感态度观念。贴近生活:贴近中职学生的生活,例如《哲学与人生》。贴近未成年人:15-18岁的青少年;成年之前最后一个学习阶段。教学过程强调情感培养、习惯养成。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部分“习礼仪,讲文明”。
特点之三: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实效性更强。一是单独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保留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设置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注重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将心理健康纳入了德育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二是在教学安排上,注重与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相适应,必修课集中在第1-4学期,选修课强调与专业学习结合进行。三是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化,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等。
三、明确我省实施国家新一轮中职德育新课程的主要做法和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我省中职学校一年级新生统一开设德育新课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职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统一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德育新教材,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做到大纲、教材、教师、课时和考核“五落实”。
为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切实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下一步我厅将采取以下几项工作措施:
(一)实行德育新课程任课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任何一项课程的教学改革,关键在教师,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有许多新理念、新内容、新特点,只有全面准确把握,才能实施好。全省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结束后,各地市教育局和中职学校要认真组织德育课教师全员培训,切实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有条件的地区组织市级培训,暂不具条件的地区可组织校本培训。
(二)建立德育课新课程督促检查制度。2009年秋季学期我厅将组织对中职学校德育新课程实施专项督导检查,既发现和总结实施德育新课程的先进典型,又听取和收集对德育新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督查结果在全省范围内通报。
(三)组织德育优质课评选和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明年我厅将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题,通过说课、现场调教、观摩活动等形式,组织评定一批优质课,组织评选一批优秀教学论文。
(四)启动德育名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学习培训、课题研究、教学论坛、经验交流、参观考察等形式,提高德育课名教师的专业能力,为全省树立一批学科带头人。
(五)组织强化德育课针对性和实效性实验研究。组织一批实验学校通过教研和科研,开展难题攻 关,破解制约德育课有效性的瓶颈和难题。
同志们,老师们,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注重规模数量,又要注重质量。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要达到预期效果,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改实践中,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提升质量的目标。
谢谢大家!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293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工业实训中心711室  邮编:510665 电话:020-38256086 

邮箱:gdzzdy@163.com制作维护: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