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面向职教 服务职教 引领职教 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欢迎进入广东中职德育网
首页|中心概况|德育培训|德育研究|德育课程|德育模式|德育风采|媒体报道|中心大事记|政策法规|表格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资源下载>>教学案例>>正文
改变从心开始(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 发布日期:2011-06-25   发布者:   阅读次数:次 ]


适应对象:中职生后进生
案例点:德育
工作案例:
1、事情发生的环境:2008年我开始做汽修(07)1班的班主任
2、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曾海云,上课不仅不听讲,反而随随便便的跟别的同学谈天说地,弄得课堂乱哄哄的,偶尔听到他感兴趣的话题,却又大声和老师唱反调,势必要引起“轰动效应”才罢休。每次考试都要额外进行补考
3、案例过程:
2008年我开始做汽修(07)1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情况比较特殊,大家学习都不怎么用功,疲疲沓沓地混日子。这当中有一个男同学叫曾海云,就是他们之中的典型—他上课不仅不听讲,反而随随便便的跟别的同学谈天说地,弄得课堂乱哄哄的,偶尔听到他感兴趣的话题,却又大声和老师唱反调,势必要引起“轰动效应”才罢休。每次考试都要额外进行补考。在他的打扰下,教学秩序简直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老师批评他时,他反驳的声音比老师还大,有时其他同学都不耐烦,要“群起而攻之”,他才消停一会。由于成绩不好,纪律又差,影响老师和同学上课,因此大家都不喜欢他。但作为班主任,我想教育还是要进行下去的,放弃不是我的性格,我想曾海云的内心深处也不会选择自我放弃,只要他内心深处的那盏灯还亮着,我就有希望把他拉出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曾海云同学,我找他以前的班主任了解情况。从老师们口中我了解到曾海云同学以前初中有一定的基础,但在中考时没有发挥好,因此被中专学校录取。来到学校后就开始自暴自弃,知识没学到,能力更没形成,整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通过我的观察,我认为这些都是表面的,尽管他在课堂上表现不当,但这恰恰是他渴望得到认可的表现。
针对这一情况,我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做出这样的分析—在本质上是不错的,向上的内在驱动力还在,只是由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反差太大,心理不平衡,在好的层面得不到肯定的成绩,想通过搞破坏来得到心理补偿,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叫同学“刮目相看”。结果,“破坏”的行为印记掩盖了向上的内心需求。这样的学生只要适当的加以引导,是可以有质的转变的。
我制定了辅导的策略并悉心做好落实工作:
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得知他的基本情况后,我经常利用辅导的时间去到宿舍找他谈心。谈心的基本策略是先引导他说,让他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然后帮助他发掘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注意引导他回忆起自己最得意的时候,找到那时的心理状态。在他对我信任的时候,真诚的指出他的不足,不带有指责的口气和表情,谈话内容切合实际,不拖泥带水。除了有意识找他谈话之外,我还很看重不经意的交流,比如课前课后,虽然时间不多也和他有意无意的聊上几句,满足他需要获得关注的心理。甚至去饭堂的路上,我也会主动和他打招呼,提醒他注意天气变化等。这种日常的生活交流无时无刻不在感化着他。随着谈心和交流次数增多,师生之间感情加深了,他那颗冰冻的心也开始融化了。
工作反思:
通过对曾海云同学的教育工作,我认识到帮扶这样的学生是长期性的工作,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他们的每一步前进都是艰难的,也都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不能追求一劳永逸。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因为人本善良,我们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把握住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闪光点都可能是巨大成功的教育契机。
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并能艺术地实现教育创新。
工作启示:
在对曾海云同学进行转化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们所谓的“后进生”其实只是学习差,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差只是表面的,甚至他们的差恰恰是他们用来维护那一点可怜自尊心的表现,他们以为这样才能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才能“张扬个性”,这只是一种认识偏差,与道德品质无关的。而老师在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应先入为主,要与他们真诚相处,要爱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相信经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他们一定能呈现出另外一张面孔,一张积极、乐观、友好的面孔。

(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林豪彪)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293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工业实训中心711室  邮编:510665 电话:020-38256086 

邮箱:gdzzdy@163.com制作维护: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