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面向职教 服务职教 引领职教 以人为本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欢迎进入广东中职德育网
首页|中心概况|德育培训|德育研究|德育课程|德育模式|德育风采|媒体报道|中心大事记|政策法规|表格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政策法规>>教育部法规与政策>>正文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 发布日期:2018-03-29   发布者:   阅读次数:次 ]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正确进行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内容

1.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客观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选择及其作用。分析人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人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人通过积极行动实现人生成功。

2)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既要敢于行动,又要善于行动,脚踏实地走好人生之路。

3.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1)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及其对人生发展的指导意义。尊重客观实际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才能调动每个人都蕴涵着的巨大潜能。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个人存在与人生意义。积极发掘自我潜力,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肯定自己、关爱自己,增强自信自强意识,坚定走好人生每一步。

(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对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与逆境,处理好人生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基本观点;理解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他人,乐观进取,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运用: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解决好现阶段人生发展中遇到的矛盾。

教学内容

1.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人在普遍联系中生存,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社会交往的作用。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学会交友,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2.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1)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生是一个不断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2)顺境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条件,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3.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矛盾,促进人生发展。

2)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在人生发展中正确处理主观努力(内因)与外部条件(外因)的关系,立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心智不断走向成熟。

(三)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相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作用,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增强创新意识,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理性思维、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科学思维、善于总结,留心观察、是非分明,努力学习、开拓创新。

运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

教学内容

1.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1)辩证唯物论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实践出真知,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的。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人生能力,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中总结失败经验,体验成功快乐。

2.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1)学习现象与本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观点,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上。

2)学会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识别假象,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1)科学思维方法及其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

2)创新思维的特点及作用。在人生发展中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四)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理想信念的作用,及其对确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以及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和个人的社会责任等人生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顺应潮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勇担责任。

运用: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

教学内容

1.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个人目的、动机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关系的原理。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2)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2.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1)社会理想的特点及其作用。个人理想的特点及其作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2)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树立人生理想,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3.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1)理想信念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对人生成长有重要作用。

2)实现理想信念必须有意志和责任作为保证。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社会责任感,青年学生要具有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与责任。

(五)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的社会本质、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劳动奉献中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以及社会进步对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理解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在劳动奉献和自身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情感态度观念: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积极奉献,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运用: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自觉地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内容

1.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1)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2)个人既要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又要积极助人、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2.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统一的观点。人的价值的实现与评价。人的价值贵在奉献。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的关系。

2)劳动既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也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3.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是指克服了发展的片面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

2)个性自由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潜能,按照个人的意愿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增强教育的时代感,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始终。

2)坚持知、信、用相统一。使学生掌握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把做人的基本道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既提高哲学素养,又提高道德品质,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强化哲学基本观点在人生成长问题中的运用,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2.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人生实际出发,通过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融入学生所需要的哲学与人生知识。

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教学。

3.活动建议。

课堂教学要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要充分利用课时计划中安排的教学辅助活动学时和其他实践活动时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等。

4.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大力提倡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适当运用挂图、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具开展教学。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还包括人生成长典型个案、哲学与人生问题教育专家、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等社会教学资源。各地中职教研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出版单位,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实用;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课程介绍

2

(一)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6

(二)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6

(三)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6

(四)

顺应历史潮流,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6

(五)

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6

复习考试

2

机  动

2

合  计

36

五、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确认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水平和行为转变,考核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公正;激励学生进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其中的全面评价,要求对学生从知、信、行三个维度予以评价,要求既评价学生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其中,尤其重视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行为表现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3.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

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

评价教师的教,包括听取学生反映、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价等方式。

4.评价标准。

学生“学”的评价,分为认知评价、情感信念评价、行为表现评价。

认知评价主要包括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够再认或再现;“理解”指对有关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较深入地把握。

情感信念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不良情感、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行为表现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人生成长实践的实际表现,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人生成长的趋向。通过对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给予正确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激励其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之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教”的评价,包括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把握、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驾驭,以及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293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工业实训中心711室  邮编:510665 电话:020-38256086 

邮箱:gdzzdy@163.com制作维护: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