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摆在我们中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反思和交流,自1998年以来,我校在中职德育工作中以“寻找失落的自信”为主题大力推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同时,也进一步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促进中职德育实效的积极作用。
一、中职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中职的学生,和绝大多数普通中学的学生不一样,他们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落伍者。他们无法升入自己梦想的高中,加上社会上存在着的“一流学生升普高,二流学生上中专,三流学生进职校”的说法,自信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样一个非自愿而集结起来的群体,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文化基础薄弱,是难以深度学习的“困难者”;
--在现有评价机制下,是反复筛选的“受挫者”;
--存在着自卑心理,是自我期望值较低的“弱势者”;
--精神空虚,缺少关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失范者”。
这几个特点的确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新生一入学很多人便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甚至有破罐破摔的倾向。德育的这一“致命短板”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全面发展。于是,安全、和谐、稳定、特色发展的德育导向成为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
十年来,虽然我校中职学生都疑似“双差”,但是我们认为他们又是渴望自我表现,向往出现人生亮点的“企图者”;处于预就业状态,急待职业心理成熟的“选择者”;亟需扬长避短,开发智力潜能的“期盼者”。有了这几个表征,我们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有信心、有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和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劳动者。
二、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出心灵的花园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局部的失效及其疏远性一直是德育的痼疾,是困扰广大德育工作者的难题。我们在长达10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注意到:在德育工作者不断探寻新的方法、观念和丰富德育内容的同时,心理教育正以其巨大的亲和力显现出勃勃生机,并给德育的发展以强劲的推动。以下是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简单介绍:
(一)涉足心理教育举步维艰
早在1998年,学校领导已经意识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但在当时,听说过心理辅导的人都不多,正确看待和接纳心理咨询观念的人就更少了,学生一提心理咨询就想到神经病和精神病,开展这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就选择一种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把工作先开展起来,于是开展了每周一次的“心理沙龙”活动,以趣味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吸引学生参加活动,到后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生越来越喜欢参与我们的活动,参加过的同学又介绍班上其它的同学参与我们的活动,就这样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二)践行心理教育初尝胜果
在开展“心理沙龙”的基础上,我们趁热打铁,全方位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实践证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扭转学生的错误观念,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我们利用学校广播站、各班的黑板报进行广泛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创编心理教育刊物《心灵导航》等方法进行全方位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辛勤的工作,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能主动地找心理教师借阅心理书籍、向心理教师倾诉心事了,于是我们决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三)给学生的心灵找到一个家——成立心理咨询室
在学生观念扭转的同时,我校决定尽快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给学生的心灵找个家,1999年初,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热心支持下,学校腾出地方,装上电话,聘任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做专职心理教师,这当时在我区还属首次。我们选购相关书籍资料,桌子和沙发,温馨而简洁的心理咨询室就这样诞生了。经过初步接触,学生们发现这真是个解忧的好去处, 10年过去了,这里收藏了不少关于少男少女的青春秘密,而这秘密又分别只属于他们自己。这里真的称得上是学生心灵的安全家园。
(四)建立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
学校重视对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目前我校有一名心理专业毕业的专职心理教师和六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心理教师持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心理健康教育A级证书,兼职心理教师两人都持有心理健康教育B级证书,其中一人持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开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五)“寻找失落的自信”踏出10年坚实的印记
“寻找失落的自信”伴随着多少毕业生豪情满怀地走出校门,坚定的走向社会。围绕这一主题,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开展每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学生联合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游戏、心理实验、心理测试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初步掌握了调节自己心理的技能。
2.我校自1998年以来一直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异性交往、青春期心理、升学与就业等问题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每两周一次,并参与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广东实验区的课题研究。
3.针对早恋倾向及时进行青春期教育
针对学生当中出现早恋的现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的成员分别对男、女学生开展了《解开青春的风情》、《男生青春期教育》、《莫让青春的花朵过早凋谢》、《青春期卫生保健》等青春期教育讲座,这些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到由于生理的逐渐成熟而引起的各种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性冲动和异性交往,遵守性道德等,得到学生的普遍接受和欢迎。
4.通过三种途径,积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
对个体进行咨询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进行:(1)网上咨询,在我校网站开通了心理网络咨询热线;(2)信件咨询,我们在综合搂二楼设置了心理信箱,心理教师及时回复同学来信,或约学生到心理咨询室面谈;(3)开放咨询室,我校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和下午第八节准时对学生开放,十年来接受个体咨询的学生达几百人次。通过开展个体咨询,使学生能通过一种正常的途径宣泄和解决心理问题,维护和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
为了探索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我校每周开设了两节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此外我们还对如何减少师源性的心理问题、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0年来,教师们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个体优势和创造热情得到了充分发挥,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使学校成为一个发挥个人才华和施展个人能力的舞台。同时在活动中,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集体荣誉感、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组织纪律观念和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都会有显著提高。2005年,我校500多学生参加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的大型团体操表演,以严明的纪律,出色的表现,赢得在场区、局领导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展示了我校职中生的风采。
三、中职德育呼唤“开启心灵的花园”
10年来的心理教育工作给我们的德育带来许多启示,经认真总结和反思,对学校德育实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大力推行情感德育,把认知模式转变为情感模式。只要德育工作者把情感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关注实效,就能实现学生心灵质的飞跃。
目前学校的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评价学生时偏重于考查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实际上,知识性德育是很难实现德育目标的。目前在许多学校,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因此还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有些学生能说一套道理,可一旦面临现实道德情景时,却难以付诸道德行为或不知所措,从而导致思想品德的游离现象。造成目前学校德育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因此,德育一定要以知为基础,情为中介,由“身入”变为“心入”。
(二)把心理教育渗透进情感德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德育工作应当吸取心理教育的基本原则。例如:学生主体原则、平等尊重原则、非指示性原则等等,这些都对德育工作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德育工作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和支持为基础。德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育人”。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德育工作者说“我告诉你”、“你听我说”、“我认为你错了”、“你还不懂”、“我说对的就是对的”,等等。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参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感受世界,用他们的内在标准去感知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思想,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科学、有效地指导他们。
德育还应当吸取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它所提供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保护以及心理测评等方法给德育工作以十分有效的借鉴。要实现德育效果,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心体验、情感积累和行为实践。因而德育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的领地向外拓展。比如:写出环境调查报告、基层生活调查报告、社会热点调查分析等;鼓励学生质疑、辩论,实现互助与自助;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参与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富有挑战性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和自我,增强自己的适应性,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三)以情暖人,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教育关注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其核心是健康成长问题;德育关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心理教育通过学生的不同特质(如,需要、动机、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对思想道德品质起作用,对构成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产生影响。只有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德育。因此,德育必须在心理教育的平台上才能更好地拓展和深化。没有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产生。
爱因斯坦有言:“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健康人格对人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的人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人格品质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的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德育观念,抛弃传统德育观中的“狭隘性”和“功利性”,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重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观。
“寻找失落的自信”为主题的心理教育活动取得很好的德育实效,硕果累累。从10年来的成果中探究对德育实效的启示,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心理教育无可置疑的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是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个方面来看还是德育的核心。德育工作有很多内容可以借鉴心理教育的模式来开展。目前,我校已进入“开启心灵的花园”为主题的德育实效研究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从“心”入手,情理交融的情感德育模式必将给我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更加丰硕的成果。
(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